在实体商业面临转型挑战的当下,实体书店的功能仿佛在锐减。据2024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独立实体书店顾客平均停留时间为47分钟,真正购书比例仅为17.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华书店系统在全国拥有超5000家门店,2024年销售额达487亿元,同比增长4.3%。新华书店为何能持续扩张并保持盈利?或许在与蓝润商业共同推动的“名师对对碰”系列活动上,可以窥知一二。
这场7月中旬在蓝润摩里中心举办的《化学地图》新书签售会,是新华文轩与蓝润商业的一次尝试。新华文轩拥有强大的作家IP资源,蓝润商业具备天然的消费体验空间,看似互利互惠的创新营销,实质是双方都在探索的“空间运营+内容共创”如何深化与落地。
一、实体商业的“文化赋能”新路径
新华文轩与蓝润商业深度合作是未来商业形态的路径尝试。实体书店不再孤立生存,而是借商业体之水灌溉文化田野,商业地产则从固定租金向多元价值升级。“当书店遇见商场,单一交易场域变形为文化磁石,共同激活了沉睡的消费活力”。
1、从空间租赁到内容共创
传统商业地产与商户往往停留在租赁关系,而蓝润商业与新华文轩的合作是在突破传统形态。双方共同策划“名师对对碰”系列活动,学者探讨化学前沿,同时带动书店销量和文化商品消费,形成“人流变流量、流量变收益”的闭环。自2023年12月蓝润商业将新华文轩西南书城引入摩里中心开始,双方联合举办过数十场活动,每年“天府书展”的线下联动、常态化活动融合,今年5月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走进新华文轩西南书城,高校师生在这里参与就业实践指导交流等。这种深度合作,将书店从单纯图书销售场所,升级为知识分享、文化交流复合空间,也为摩里中心融入更多文化交流的标签与体验。
2、文化内容的商业价值转化
此次活动由新华文轩集结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等领域行业专家资源,与蓝润商业形成资源协同效应。销售方面,活动档期书店销售及商场客流均有提升,优质文化内容对商业价值有着正向提升作用。当知识分享、学术交流等高品质文化活动进入商业空间,从文化展示到深度体验,吸引高净值客群,更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带动周边业态消费,这也是当下各类商业场景持续探索的形态之一。商业+文化的模式未来的呈现方式将更加多元。
二、商业创新的无限可能
蓝润商业将摩里中心定位为“城西多彩社交圈”,此次活动正是其教育文化特色的深化:瞄准家庭亲子客群,通过化学主题签售等强互动内容,与新华文轩的5000㎡文化综合体共振——形成了独特的“研学+零售”场景链,通过对城西居民需求的挖掘,活动吸引了超预期50%的亲子家庭,实现“内容破圈”。
蓝润商业一直在“尝鲜”,他们的基因里流淌着开拓的血液。回顾摩里中心三周年庆与青羊区商务局联合推出的“草堂文化消费节”,让消费场景与“草堂文化”充分融合,持续与各类协会机构、社区联合开展各类赛事活动,联手新华文轩共创活动,依托主力店强化“文化”氛围,无不体现其拒绝保守、拥抱合作的姿态。
蓝润商业的策略核心在于针对旗下每个项目进行深度研判,量身定制商业规划。摩里中心作为城西文商磁石,三年来已形成“文化赋能+家庭互动”的独特基因——从西南书城构建教育磁场,到宝贝王填充亲子空白,每一次调整都紧盯消费痛点。对比天府新区置地广场项目侧重年轻人喜欢的“漫生活”,摩里中心则专注家庭亲子关注的“知识共融”。
蓝润商业将自身定位为商业价值共享的桥梁,连接新华文轩的专家资源、教育机构的需求和公众的文化向往,让合作方共享红利。这种开放,正是蓝润应对当前市场的破局之道,它以自身为轴心,吸纳B端伙伴共生共创,努力推动“焕新美好生活 创享商业价值”的使命实现。
商业是情绪与价值的容器。当商业遇见文化,当空间承载内容,一个更加美好的商业未来正在徐徐展开。正如蓝润商业相关负责人所说:“我们相信,未来的商业空间不应该只是交易的场所,更应该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城市文化的展示者、社会价值的贡献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