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寒武创投合伙人韩冰。
(寒武创投成立于2016年初,专注于极早期投资。在产业互联网、企业服务、供应链、消费升级、硬科技等领域累计投资初创企业超过90家,接近70%为领投或独家投资,超过60%为企业的首轮投资人。其中天使投资的易买工品、辅料易、感图科技、航木科技、见知数据、乡伴、博视医疗都在各自领域获得快速的成长。
寒武创投一直努力探索极早期投资的标准化的方法,不喜欢追风口,喜欢细分行业,喜欢能造血的公司,喜欢做首轮投资人,喜欢投小比例,喜欢早退,喜欢帮忙,喜欢讲课。)
有时会感慨,VC投资于最领先的行业,最新鲜的商业模式,但是VC自己的工作方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就不提什么大数据、AI、SaaS了,能用好飞书、钉钉的都不多,组织架构几十年也没有大的变化,挺分裂的感觉。
按照生物进化的理论,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变化,生存状态不受到影响的话,确实没有必要改变。能够在自然界中活下来的,不是最强的,而是最适应的。
那么最近几年的VC生态环境有变化吗?还用问吗。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遇到多少百年不遇了,在这么一个VUCA时代,灰犀牛满地跑,和10多年前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20多年前互联网在中国生根发芽时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让中国的创业者出现井喷,中国也进入了“全民VC”时代,投资机构的数量在2015年那一年翻了5倍,截止到目前,中国有VC/PE基金管理人15000多家,而市场规模远大于中国的美国也只有5000多家。投资人还是太~多~了!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环境多变,同类暴增,这是怎样一种恶劣的生存环境,VC也需要进化,不进化,就淘汰。
我们确实需要好好想想,不只思考某一家VC应该怎样适者生存,而是VC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需要进化。
01 蛮荒时代:$¥共舞,采猎齐飞
从我十年前刚入行时开始,就一直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们是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行业外的人可能不会太在意这两者的分别,开始我的理解也比较简单,投美元的就是美元基金,投人民币就是人民币基金,直到多年后我自己开始做基金,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这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进化路径。
我用两种古人的生产方式来对比两种基金的投资方式。
人民币基金
人民币基金的打法更像是摘果子的采集方式。投资企业的过程就是寻找“低垂的果实”,好的果实成熟、饱满、唾手可得。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风险小、易判断,果子就在那里,就看谁敢摘,谁摘得到。
形成这种偏好的原因,跟中国股份市场的发展历史有关,中国的股票市场,最开始的使命主要是国企改制,能够上市的企业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龙头老大,体型巨大,基本以国企为主。中国的股票市场从建立那一天起,市场上已经一大批的巨型企业等待上市,像极了熟透的果实。
开始时,企业又多又好找,基本只要投进一个排队的企业,都能赚钱。这种低垂的果实又大又甜,肉眼可见,谁有能力跳起来够到果子,就能饱餐一顿。那时候出现的投资机构都是人脉通达,资源丰富,是个股市遍地黄金的时代。
这样过了十几年,这些大型企业该上市都上市了,市场上已经找不到那么多低垂的果实了,市场开始有变化,中国陆续有了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北交所,每次推出新的板,都是在圈定一个新标准,定义什么是好果子。
为什么要改变标准呢?一方面是为了那些虽然没那么大,但也不错的中型企业,让他们也能享受资本市场的红利,另一方面,有那么多的资本需要投资升值,以前可以投的都投得差不多了,需要新鲜的果实。
如果好果子越摘越少,而摘果子的人越来越多,果子成熟的速度赶不上摘的速度,会怎样呢?
一、摘还没熟的果实,要是等到熟透了,就被别人摘走了。这样的结果就是摘到生涩的果实,引起消化不良。(只能投不够好的项目)
二、必须爬得更高,去摘那些不容易摘的果实。这样的结果就是要冒一定的风险,从树上掉下来可能会摔伤,而且越是体型大的机构,越是难爬到高处。(投项目要抢,要冒风险了)
三、如果不想吃苦果,也不想冒风险,就只能饿肚子。(投不到项目)
就是这么朴素的道理,却是很多人民币基金面临的窘境。
美元基金
美元VC的模式,可以说是VC原本的样子,它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中演化出来,美元VC的投资方式不像采果子,更像打猎。
采果子需要的能力不多,要需记住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好吃,什么东西有毒不能吃,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好企业,标准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各个交易所的网站上。
打猎和采果子相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偶然性,所以要求很高,一个好的猎手,要有出色的判断力,丰富的经验,过人的胆识,超人的体力,熟练的技巧,还有足够好的运气。是不是很熟悉,这些特点也是判断一个好的VC投资人的标准。
在非洲的部落里,最受人尊敬的猎人,往往拥有搏杀巨兽的战绩,能够猎杀狮子,是非洲某些部落里的成人标志。
在VC行业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彼得.蒂尔投资了Facebook,孙正义投资了阿里巴巴,在国内投资界,今日头条的早期投资人,拼多多的主要投资人,小米的重要投资人等等名头,还是足够有号召力,这跟小说里的屠龙勇士、打虎英雄的称号蛮像的。
自然界有这么一个规律,就是越是食物链顶层的物种,数量越少。因为能量在食物链从下向上传递的过程中会有损耗,没有数量庞大的食草动物,根本养不活那么多的食肉动物,像狮子这种百兽之王,数量肯定比羚羊、斑马少很多。这意味着,在一个部落里,纵使你有天大的本领,也没办法天天猎杀狮子,就没那么多狮子给你杀。
真实的情况是,非洲大草原上的猎手们,日常狩猎更多的是掏鸟蛋、偷蜂蜜、射杀白天睡觉的蝙蝠、围捕落单的小动物、设置陷阱、欺负其他灵长动物来过日子,他们也不是一个人出动,通常是集体行动,能群殴的时候绝不单挑。很多时候,因为运气不好,他们必须饿肚子,更多时候,他们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吃。
因为狮子太少了,所以总结狩猎狮子的方法没多少意义,猎杀狮子更像是部落里获取名声的手段,而不是活下去的需要。
一个成功的VC如果90%以上的成绩都来自一到两个项目的出色表现,数量太少,没有重复出现,就很难判断这到底是运气,还是技术?一个成功的项目背后往往站着几十家知名机构,又如何证明这里有独立判断,是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狮子太少,很难总结什么经验,而鸟蛋很多,完全可以从日常的观察和总结中找到窍门。猎狮子太危险,可能失败一次就没有下一次了,而掏鸟蛋可以不断精进技术,总结经验。所以从那些不够大的项目的投资逻辑中,才能更好地看到一个VC的投资逻辑,大项目更多来自运气。
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能力决定了你的下限,运气决定了你的上限。
02 必然的“农业革命”:从野生到驯化
在经历了芯片、区块链、消费、教育、游戏等一个又一个火热的领域潮起潮落,之前看TMT看消费的基金几乎都挤向了硬科技。
摘果子的人太多了,果子又不够分了。出色的猎手太多了,狮子没有了。
VC行业面临商业模式的拷问。
正常的逻辑是,僧多粥少,自然淘汰,竞争力差的投资机构必然会被淘汰,大自然就是这么演化的。看起来像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金融投资机构,是否能摆脱人丁稀少的命运?有没有办法能养活这么多投资机构吗?
答案是:有的。
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这个物种发生了一次改变人类命运的革命,极大地增加了这个种群的数量上限,让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同时,遍及地球的各个角落,那就是——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从原理上说,就是将野生的植物驯化成家养的植物,产生了农业,将野生的动物驯化成家养的动物,产生了畜牧业。
从野生到驯化是对自然选择的一次人为干预,由人来决定哪些物种更应该活下来,而不是由自然来选择。因为人的选择,只有很少的动植物可以得到优待,人不再需要记住那么多种自然界中的植物的形态、味道、有无毒性,也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和野兽搏斗,只需要变成更重复、更简单的工作方式,就可以更好地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革命导致了人类第一次的人口爆炸。
这个结论可能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投资企业怎么可能像种庄稼和养牲口呢?
一、大公司是养得出来的吗?
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不说,茅台、娃哈哈、海天酱油这样的传统行业的巨无霸,都是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哪一个是温室里长大的?
不可否认,每一个巨头的成长史都可以写一部小说,充满了偶然,它们的成长过程对其他企业来说,不一定有共性,但是中国不仅有巨头,还有千千万万在各自领域里不可或缺的节点企业,它们组成了生机勃勃的商业社会,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如此庞大的基数面前,是可以找到许多共性的。
如何批量地发掘这样的企业,是一个合格的投资机构需要回答的问题,即在没有投中任何一个巨大的公司,没有被运气砸中的前提下,仍然能有稳定和出色的回报的。
大公司虽然不是养出来的,他们的出现不可预期,但又必然发生,一个充满活力,生态多样的巨大空间里,大公司就有可能出现,作为投资人,除了更加勤奋、看得更广、挖得更深之外,保持一份乐观,静待花开。
二、家养的怎么可能比野生得厉害呢?
难道说企业都要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吗,大自然里野蛮生长的动植物不是更有竞争力吗?
如果把完全自由的市场比作大自然,这样说没错,但是评价企业好坏并不是只有盈利一个维度,市场竞争也必须遵守规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诈骗、杀猪盘、传销类的企业的盈利能力、扩张能力远非合法经营的企业可比,把它们看成是自然界中生命力最强、最厉害的野草也并不为过,但是他们对于社会、国家、人的危害远大于自身创造的价值,也不应该是投资人投资的对象。
驯化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规则和价值导向下,把那些对社会有价值的、有规律的、可以助力的企业挑出来,然后花时间、花精力、花成本来帮助,让他们的数量变多,把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倾斜给他们。
所以驯化的逻辑并不是培养最厉害的,而是对人类最有价值的。
三、投资机构有什么能力去培养企业家?
成功的企业家比投资人厉害多了,投资机构何德何能,可以去培育企业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鸟类学家不需要会飞,评论电冰箱不需要会制冷,一个农民不需要懂植物学,不需要知道什么叫光合作用,不需要了解分子、细胞、叶绿素,这些能力是生物自身的天赋,农民只需要知道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哪些适当的动作,就可以让作物有更好地成长。
不同的领域都有专业知识,企业家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初创期的创业者,你总有专业的能力可以帮到他,投资机构需要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精进,展现你的专业。但如果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还投资机构帮助的话,就像是农民要替农作物开花结果一样离谱,这样的创业者不投也罢。
此外,把培育企业的过程说成驯化也并没有冒犯的意思,其实在人类驯化作物的同时,作物也驯化了人类。在《人类简史》里,赫拉利对农业革命的阐述,就提到了这种有趣的观点,作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让人类活得更辛苦,必须有规律地劳作,拴在土地上无法自由流动;作物还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改变了生理结构,让人类饮食结构单一化,造成了很多人类的现代疾病……
其实不管是谁驯化了谁,因为这种共生关系,人类和被人类选中的植物、动物,都出现了种群数量的爆炸,这恐怕是农业革命唯一的使命。
创业企业和投资机构也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有活得更久,变得更大,有更多传承的倾向,更多的投资机构要想活下去,就会从古典投资那种靠天吃饭、经验至上、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传统投资方法,会变成更辛苦、更琐碎、周期更长、更标准化、更不浪漫的劳作式投资方式。
03 做个农民:别吃饱饭,别太聪明
如何在农业革命中,做个合格的革命者,乔布斯说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随着投资行业的不断发展,一级市场投资的成功案例、失败案例不断增多,投资领域里,投资领域外的人,迟早会意识到,VC领域正在祛魅,投资不再神秘,不再高大上,信息不对称正在消失,也许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只是不愿接受。
还是用农业革命前后变化的例子。
农民和采果子的人聊天是聊不到一起的。
一个会告诉你什么样的果子味美多汁、无毒副作用,什么树好爬,什么地方没有毒蛇……就好比现在讲什么行业是风口,什么样的创始人是好的,什么样的企业是好企业,是个静态标准。
一个更关心什么时候需要翻土,什么时候需要浇水,什么时候撒种子,什么时候防治病虫害,什么时候收获……谈的更多的是自己应该怎么做,看的是企业如何成长,如何发生变化,是个动态过程。
一个要的是眼光独到、快准狠,一个需要耐心,警惕揠苗助长。
放牧地和打猎的聊天也不一样。
一个会讲怎么跟动物斗智斗勇,怎么战胜对方,怎么骗过对方,怎么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