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商业观察网 > 关注 >

活力安徽 拥抱世界

合肥港地处长江、淮河之间,襟江拥湖,“安徽造”产品搭乘一艘艘轮船销往全球,安徽外贸一派繁忙景象。改革风劲,创新潮涌。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安徽站上改革开放的新起点。

三年来,安徽用足用好国家赋予的改革自主权,把试点经验变成“全国经验”。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累计探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制度创新成果被国家层面复制推广。

“可以说,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三年,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三年,是不断形成制度创新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的三年,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赋能产业集聚发展的三年。”9月7日,安徽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方旭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相关资料图)

聚焦闯新路 构筑开放新高地

芜湖港向东,长江昼夜不息奔流到海。每天有无数货船从芜湖港出发,再经上海洋山港运往世界各地。

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的跨境电商企业慕晨国际负责人李军说:“过去我们要先用汽车把货物运输到上海港口,再装大船运往海外;芜湖片区推出江海联运、联动接卸等创新模式后,我们直接从芜湖港用小船发货,到上海港直接装到大船上发运,无缝衔接,一个集装箱运输成本可降低约15%。”

构筑安徽对外开放新高地,安徽自贸试验区用实力证明。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进出口额922.2亿元,其中出口716.7亿元、同比增长18.4%;实际使用外资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倍;新增注册企业1.1万家、同比增长26.9%。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24.4%的进出口额、30.9%的实际使用外资,有力有效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推进建设陆海新通道,先后开通合肥首条对欧盟固定货运航线(合肥—阿姆斯特丹),合肥国际货运航线增至7条(合肥至伦敦、洛杉矶、芝加哥、大阪、仁川、阿姆斯特丹、亨茨维尔);开通中欧班列115条国际线路、覆盖18个国家,基本实现对欧洲的全覆盖。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记者从省自贸办了解到,今年1-7月自贸试验区实现出口849.2亿元、同比增长18.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9。

大力谋发展 壮大产业新高地

说到产业发展,当前仍处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

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是一大亮点。“中国声谷”获批成为中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集聚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一条云飞路,入驻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

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安徽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汽车“首位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等未来产业。

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合肥片区拓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示范运营场景,全省首例无人配送车———白犀牛无人车公开道路测试在合肥片区启动,大众汽车数字化销售服务总部项目落户合肥片区。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合肥片区积极申建医药医械柔性服务站,为医药企业提供注册、许可、备案等全流程服务,加快建设智飞龙科马生物医药产业园、安科生物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

近3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形成162项制度创新成果,6项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这些制度创新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围绕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机制再造和治理优化。

打通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将长三角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监管试点拓展至合肥、芜湖、滁州等市19家企业,为集成电路企业进口精密仪器设备和原材料平均每票节省通关时间3至5天,加快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产业发展,关键在人。

看安徽自贸试验区卫星图变化、智能电动汽车等产业地标“亮”起来,新型国际社区也正在兴起……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聚集,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资源。自贸试验区不仅是联动国内国际市场的窗口,还是吸引国际人才、企业集聚的高地。因此,通过制度创新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势聚力,就不仅需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还需要为人才成长搭建广阔舞台。

全面激活力 打造营商新高地

创优营商环境,广迎四海客商,扩大有效投资。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看好安徽、投资安徽。

三年来,安徽外贸跑出“加速度”,发挥自身优势固然重要,要破壁突围,关键在活用“木桶原理”,找准短板,下好营商环境“先手棋”,增强核心优势,迎来“徽”速奔跑。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壮大,改写着百年汽车工业的格局。在长丰县下塘镇,比亚迪合肥基地正开足马力生产,响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从谈判到签约仅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2天,从开工到整车下线用时10个月,从第一台车投产下线到实现百亿元产值仅用5个月……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的建设刷新了“合肥速度”,也展现出安徽各级政府为企服务的高效。

当下,区域之间围绕招商引资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地纷纷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竞相优化营商环境,“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已成普遍共识。近年来,安徽强化政策实施,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新的显著成效。

营商环境好不好,要看企业办事难不难。

据方旭介绍,安徽开展行政审批“极简化”试点,做到同类事项平均承诺办理时限全国最短。加快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审批周期压缩到5个工作日。创新一份“信用报告”代替多张上市“合规证明”,办理时限压缩至3天。

此外,安徽在全国首创企业开办涉税业务“一网集成”,企业全流程办理仅需1.5小时。推动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自贸试验区版54项便利化举措,探索推出企业开办“一业一证一码”“证照并销”等市场准入、准营、退出的全流程改革措施,“一照通”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5%以上。

“昨天刚刚反映过问题,今天就上门帮助解决!”安徽晶菱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传明向市领导敞开心扉谈体会、说想法、提建议,没想到第二天,市委书记就亲自上门服务企业,这令他既激动又感动。张传明认为,安徽当前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更是清晰传递出省委全力推动改作风、优环境的强烈信号。

锚定方向,乘势而上。

今年是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也是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三周年。三年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切实履行“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职责使命,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触发了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赋予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作为对外开放大平台,安徽自贸试验区将在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勇担更大使命、实现更大作为,持续书写安徽与全球大市场“双向奔赴”的精彩篇章。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