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商业观察网 > 观察 >

环球快看:奕斯伟硅片技术公司近半股权“叫价”约42亿转让

近日,陕西半导体产业传出一则重磅交易信息:西安奕斯伟硅片技术有限公司拟对外转让47.7476%股权,转让底价接近42亿元,这或是省内该产业领域迄今股权交易额最大一单。

奕斯伟硅片估值超87亿,47.7476%股权拟转让


(资料图)

5月23日,西部产权交易网发布了西安奕斯伟硅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持有西安奕斯伟硅片技术有限公司47.7476%股权转让公告,转让底价为418305.2642万元。

挂牌截至6月19日。期满后如征集到一家意向受让方,将协议转让。如征集到两家、三家及以上意向受让方,将采取网络竞价。

资料显示,西安奕斯伟硅片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奕斯伟硅片”)2018年2月成立,主要生产12英寸集成电路用硅抛光片和外延片。

公司共有两位股东。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奕斯伟材料”)、西安奕斯伟硅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简称“奕斯伟基金”)分别持股52.2524%、47.7476%。

企查查显示,奕斯伟基金2019年入股奕斯伟硅片。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为北京芯动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还包括陕西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西安首善高新产业发展及并购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西安奕斯伟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西安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涉及数家陕西本土尤其是“高新系”投资机构。

资深财税专家仝铁汉在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东出让企业股权原因众多,例如,股东基于自身战略通过股权转让而优化投资结构;为获取现金改善财务结构、增加股东收益;或者通过转让股权以便新股东进入,达到调整股东结构、股权比例甚至法人治理以促进企业更有效发展目的。

股权定价方法则存在评估定价、净资产定价、协商定价法、出资额定价及拍卖价定价等。仝铁汉指出,国有产权性质股权转让、划转价格确定,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根据评估,奕斯伟硅片净资产87.61亿元,此次拟转让的47.7476%股权对应估值418305.264176万元,较挂牌价略低。按此计算,奕斯伟硅片整体估值超过87亿元。

母公司奕斯伟材料已启动IPO,背后站着京东方创始人

谁接手奕斯伟硅片近半股权尚未明朗。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以41.83亿元转让底价而言,这将是陕西半导体产业迄今股权交易额最大一单。

而从项目体量看,五年前落户西安,奕斯伟庞大硅产业蓝图即受到关注。由奕斯伟投建的硅产业基地项目投资超过百亿,现拥有一座月产能50万片的12英寸硅片工厂,已于2020年7月投产,后续项目正进行主体施工,预计2023年年内投产。

此外,奕斯伟硅片母公司——奕斯伟材料,上市辅导备案申请已在4月6日获陕西证监局受理,启动A股IPO进程。

近年来,奕斯伟材料已成长为国内半导体材料领域独角兽。其曾在2021年完成超30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信证券、金石投资、陕西基金等;2022年又获得近40亿元C轮融资,由中建材新材料基金领投,渝富控股、金融街、长安汇通等多家机构跟投。

外界认为,资本鼎力相助奕斯伟,背后“大佬”王东升功不可没。

据中信证券公布的上市辅导备案报告,奕斯伟集团合计控制奕斯伟材料28.1642%股份,为控股股东。而奕斯伟集团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为王东升,他也担任奕斯伟材料董事。

王东升被称为“中国液晶显示产业之父”。20世纪90年代,他接下濒临倒闭的北京电子管厂,带领员工自筹资金创办北京东方电子(京东方前身),并在接下来二十余年将京东方做到显示面板全球之首。2019年,62岁的王东升卸任京东方董事长,加盟北京奕斯伟科技。次年2月,公司重组为奕斯伟集团,王东升出任董事长。

一位投资人士称,奕斯伟在陕落地半导体材料项目快速发展,确有资本投人之必然,同时也离不开陕西科研资源及本土投资资金所提供的支持。

半导体“基石”迎来国产化机遇与挑战

半导体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与设备、中游集成电路生产及下游汽车、人工智能、电子消费等应用领域。硅片作为半导体器件重要载体,可谓半导体制造的基石材料。

先发优势下,半导体硅片市场几乎由全球前五大厂商垄断,包括日本的信越化学和SUMCO、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Siltronic和韩国SKSiltron。

不过,在自主可控的国产化替代趋势下,加之国内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提升,8英寸及以下硅片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壁垒较高的12英寸硅片也打破空白局面。

“近几年国产大硅片发展迅速,市场渗透率正持续提升。”某晶圆厂工作人员介绍,沪硅产业、西安奕斯伟、上海超硅、TCL中环、立昂微、中欣晶圆都已大批量出货12英寸硅片。

而随着国产厂商产能释放,赛道竞争或趋于激烈。

除了奕斯伟在陕项目扩产并寻求IPO进一步加快业务发展。TCL中环在今年初公告计划以77.57亿元收购鑫芯半导体股权,瞄准12英寸半导体硅片研发与制造,并估算理论产能达120万片/月。此外,上交所主板公司立昂微5月10日在互动平台表示,12英寸硅片产品已通过多家芯片制造企业的认证通过,目前正在产能爬坡中。

半导体产业投融资逻辑亦发生巨大变化。

去年以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销量严重下滑,导致上游芯片设计公司订单削减;汽车、机器人等行业却在疫情及“缺芯潮”阻力下高速增长。

由此,半导体一级市场融资重心开始转向大赛道及可预期商业落地项目。国内融资额超过10亿元项目,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CPU、GPU几大领域。

华泰证券一位分析师称,硅片市场需求会受到下游影响,但技术优势突出的企业还将获得更多政策和资本加持,资金实力、产品良率将是影响竞争的核心要素。

西安半导体产业规模全国第四,陕西企业数量全国第七

在中国半导体产业版图上,西安已成为重要支点。

自十年前引进第一家集成电路外资企业英飞凌以来,英特尔、三星等国际半导体巨头及华为、中兴、华天、奕斯伟等国内龙头企业相继落户。

龙头对配套驱动下,西安已形成从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研制与生产,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系统应用等完整产业链。

西安还以产业园为载体,挖掘半导体集群效应。例如,高新区2022年电子信息等5大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6.7%,培育出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经开区聚集了中国电子、永电电气、华天科技等一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形成以高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功率半导体器件研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和供应链;西咸新区投资30亿元的均和云谷·西部信息智造港项目,计划招引约6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2021年西安半导体产业规模1513.5亿元,同比增长22.4%,位居全国第四。

华商报记者从企查查了解到,我国现存半导体相关企业22.2万家。按区域分布,陕西现存半导体相关企业6196家,位列全国第七。其中,西安现存半导体相关企业4928家,占全省企业数量接近80%,在国内各城市里,西安半导体企业数量居第七。

龙头企业贡献产业较大份额和产值,西安如何“扬长补短”?

今年一季度,西安经济增速领跑全国GDP万亿城市。其中,第二产业同比增长9.9%,表现最为抢眼。进一步细分来看,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规上总产值81.1%,同比增长19.8%。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西安对六大支柱产业寄予厚望。《西安市产业倍增工作方案(2022-2026)》提出:到2026年末,西安GDP突破1.5万亿元,六大支柱产业均实现产值翻番。半导体产业2021年年产值已超千亿的西安,如何“扬长补短”仍备受外界关注。

研究资料显示,陕西12所高校和研究所有半导体相关专业学科,年输送人才占全国15%。据2020年陕西半导体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5-2019年,陕西半导体设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增长不到百人。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壮大本土IC设计企业是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关键。未来西安若培育起多家雇员超千人的IC设计企业,将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进而诞生领军人才。

此外,在西安半导体产业中,三星等龙头企业贡献较大份额和产值。类似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达到满产状态,这样的场景更多涌现,本地化产业链条才会更有张力。

万联证券西安营业部投顾屈放表示,目前西安在半导体产业链条上的设计、封测、材料等领域优势突出,硬件或是补强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应建立起持续多元化的资金支持途径,包括以产业基金体系来聚合政策、产业、资本、科技、金融等要素。

“发展半导体产业,需要抓住产业波动时下行窗口期,寻求自己的技术替代路径。”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委员曾昭宁表示,西安半导体产业生态正逐步形成,若要进一步做强应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而且,产业集群要做好分工,形成互补,避免单打独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引导更多资本、产业基金加入来形成合力。

西安作为硬科技概念策源地,半导体领域原本就有较强技术实力,近年来大量投资机构也因此频频下注。随着秦创原等平台对成果转化引导和推动,预计西安半导体产业将吸引更多资本加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产能裂变和产业聚变。 华商报记者 查京京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