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商业观察网 > 观察 >

当前快报:人行乱石中

2023026


【资料图】

一丈丝纶一寸钩

乘黄山云雾,年轻僧人翩然而至。

梅清见他手捧长卷画作前来,欣喜十分,于是题诗道:石公飘然至,满座生氤氲( yīn yūn )。手中抱一卷,云是黄海云。

黄山图册之一 清代 梅清

诗词中的石公,是为石涛。1666 年,去到宣城之后,石涛与常居此地的梅清等一众画者文人相识。梅清对年轻 19 岁的石涛赞赏有加,石涛亦是对绘画上的长者多有尊崇,他曾于梅清画作之末题写:江左达者人共传,瞿山先生思渺然。

瞿山,为梅清之号。这位安于宣城的绘画大家,生性洒脱,出世思想浓厚,他少时写下的“不乐居嚣市”的诗作,恰是其喜林泉而恶世俗、好隐居而远尘烟的文人清幽性格的示现。

黄山图册之一 清代 梅清

梅清最喜爱的林泉,是宣城百公里外的黄山。30 余岁,他始作黄山图画,山之秀美峭拔、云之万般变化,使其沉醉,他不厌其烦地描绘着心中胜景,直至终老,正如其所言: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

之所以独爱黄山,与梅清内心追索的道家思想有关。黄山素来被称是天下第一奇山,山形的奇诡与云霞的缥缈,常使人联想到修仙之所。饶有趣味的是,山和云的真景,无形中塑造了梅清的用笔与画作——他以盘曲笔法作奇险景致,由此,山之奇,变为了画之奇。

黄山观瀑

梅清的奇,对石涛影响很大。

石涛居宣城 10 余年,与梅清交往甚多,无论是用笔用墨,还是绘画理论,他都受到了梅清的熏染。有学者认为,“石涛早期的画基本上来自梅清:雄奇、豪放、淋漓尽致。”当读起石涛晚年的绘画时,我们仍可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奇幻魅力,或许,这就是梅清与黄山刻印在石涛画笔上的潜在痕迹。

不同的是,梅清之奇,是高逸,是清凉,也是静雅,而石涛之奇,却是在高逸、清凉与静雅之外,多了一份难以抚平的跃动。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局部 清代 石涛

石涛虽为明朝宗室后人,却并未感受到家族荣耀,他在年纪尚小、记忆模糊之时,被迫进入了另一个朝代。改朝换代之际,他由家中老臣抱出,保全了性命,尔后在东躲西藏中,悄悄长成至少年。

约是 1662 年,20 岁的石涛拜旅庵本月禅师为师,法号元济,开始学习禅法。多年习禅,他似乎坦然了许多,但长期的颠簸与独自行进,依然隐含着难以释怀的萧索与孤寂,它们时常现于心中,并最终落在了纸上。于宣城,他作多幅小景山水,集为《山水册》,题诗道: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曲一歌一缸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山水册之一 清代 石涛

诗篇来自清代诗人王士祯,石涛略作文字调整,将其写在了荒寒的山水画中。画毕,他题为“小乘客”,钤“济”印,才算作罢。

宣城时期的石涛,常以“小乘客”为名作画,如写于 1672 年的《五百罗汉图》,也有此名,其中一册为“壬子春小乘客石涛”,另一册为“壬子冬小乘客石涛济写于敬亭山广教寺。”

《五百罗汉图》之一局部 清代 石涛

小乘客,隐喻着石涛的心境与状态。

佛家之小乘,只为自渡。慌乱中的石涛,显然难以渡人,只求自渡。这样的心境与状态,被他含蓄地记录在了《山水册》的另一幅画中:清梵空朦里,人行乱石中。

山水册之一 清代 石涛

僧众诵读的禅音,飘荡在绵绵细雨里,行于山间的石涛,则始终踩于乱石之上。清梵与乱石,矛盾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它们或是交织相融,又或是并行而立。

多年后,清梵和乱石,伴随石涛走出宣城去到扬州,又随他由扬州北上京师,最终,他黯然离京,重返扬州。

设色山水册之一 清代 石涛

一路前行,石涛方才发觉,清梵和乱石从未改变,变化的是听清梵、踏乱石的行路人。当他再次提笔,乱石仍旧在前方跳跃,画中人却早已搭建好了自己的居所,悠然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再次面对乱石,他不慌不忙,并道出宋代高僧道济之语以应对:吾写此纸时,心入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目前所有文章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LCA”和“莫一奥的”。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